立足岗位做贡献,桃李园中展匠心(二)

发布时间:2025-06-26作者:姜旭扬文章来源:管理工程学院 浏览次数:

以匠心筑梦实验育人:记实验中心主任陈明的创新实践之路

在管理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阵地上,有这样一位教师:他以实验室为舞台,用七年时光将青涩的管理构想打磨成系统化的育人体系;他以设备为画笔,在仪器轰鸣与数据流转中勾勒出实践教学的创新图景;他以责任为基石,在每一次安全检查与开放服务中诠释着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他,就是管理工程实验中心主任陈明,一位在实验育人赛道上持续奔跑的“匠心筑梦人”,其多项荣誉见证了他在教育事业中兢兢业业的奉献。

一、固本培元:从“新手”到“专家”的蜕变之路

2019年,陈明初到管理工程学院,面对的是一个尚不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当时最大的感受是责任重大,实验室里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份数据都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安全。”他回忆道。从熟悉管理规则、清点资产账目开始,他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从“门外汉”到“明白人”的转变,编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至今仍在沿用。

教学保障显担当。作为实验教师,他始终将教学支持放在首位,多年来带领团队承接实验课逾200门次、实验课开出率连续多年保持100%。他创新性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推动《国际物流》《物流技术与设备》等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让抽象理论在实践中具象化,相关教学改革成果获学校教学质量评估专家组好评。因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中的优秀表现,陈明2024年被学校授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一奖项既是对他教学保障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长期坚守育人一线的褒奖。

开放管理创新篇。针对实验室利用率低的问题,陈明创新性地将“申请审核制”变更为“简化备案制”,通过简化申请流程,使实验室开放人数从2019年的14550人时增长至2024年的95982人时,五年间增长6.6倍。“看到学生们在开放实验室里开展学科竞赛、进行科研探索,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说。

二、匠心筑梦:实验室管理的细节“守护者”

安全管理筑防线。面对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复杂挑战,他始终以“隐患就是事故”的危机感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多年来,他牵头建立“预防-排查-整改-评估”闭环机制,从开学初的安全责任层层签订,到学期中的师生安全准入培训,再到定期开展的设备安全巡检与应急演练,形成了覆盖实验室安全全过程的防控网络。

在他不懈努力下,管理工程实验中心实现多年安全事故“零发生”,这一成果背后是对数百台设备的定期安检、数十版安全预案的迭代优化,以及对每个安全环节的较真把控。他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安全理念深植于实验室每个角落,先后荣获“实验室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实验室安全督导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成为学校安全管理领域的标杆人物。

档案管理见匠心。在2021年秋季办公场所搬迁中,他严格落实文件档案双重核查规定,从被其他科室误清理的文件资料中翻找出12份重要资料,并建立了实验室档案统一归档的规范,彻底解决了档案分散保管的隐患。他将设备维护记录、实验教学材料等分类整理,编制《实验室管理操作知识库》,使档案从“零散存放”变为“系统可溯”,在学校档案检查中获专家肯定。这种对管理细节的极致执着,不仅确保了教学资源的完整性,更让他凭借在档案规范化建设中的突出贡献,2023年荣获“档案工作突出贡献个人”称号。

三、润物无声:育人一线的“隐形守护者”

以生为本创条件。为支持学生竞赛,他将实验室用作“挑战杯”、“沙盘模拟大赛”等赛事的筹备场所;为助力考研学生,他协调专用学习空间;为满足国际交换生需求,他提供个性化学习指导。2024年,他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团队在第二十一届“郑航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突出重围,并在此后的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斩获金奖,陈明本人也因此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执着追求。

设备维护见真章。面对实验室设备老化与维护压力,他始终以匠心践行守护者职责,针对不同设备特性制定差异化维护方案:对关键设备主动争取资源支持,对常规设备采用自主检修与系统保养结合的方式,通过精细化管理持续优化设备运行状态。2025年上半年,他通过统筹协调资源,针对性解决多台设备的功能性难题,以专业判断与持续跟进确保实验教学不受设备故障影响,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设备生命线”的守护理念。

四、砥砺前行:从“完成型”到“价值型”的跨越

陈明用七年时间诠释了“匠心”的内涵——它是对每台设备的精心维护,是对安全细节的较真把控,是对每次开放的精细管理,是对每个学生的悉心培养。正如他所说:“实验室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只是日复一日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

在管理工程学院的实验教学长廊里,陈明的故事仍在继续。他以匠心为舟,载着学生的成长梦想;以责任为帆,驶向实践育人的深水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篇章。他的多项荣誉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对所有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的最好致敬,激励着更多人在教育事业中深耕细作,静待花开。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姜旭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