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我院主办的“面向AI的质量与可靠性持续创新研讨会”在洛阳国际大酒店召开。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薛丽教授致欢迎辞,西北工业大学司书宾教授主持会议。来自国内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时代质量管理的创新实践与理论突破展开深入研讨。
薛丽教授强调会议旨在探讨AI、大数据等技术变革下如何推动质量与可靠性领域创新,促进AI与质量管理深度融合;司书宾教授指出,AI质量与可靠性创新需紧密结合应用场景,解决实际工程适配难题。
围绕AI与质量管理的技术融合路径,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刘玉敏、西北工业大学李乘龙、天津大学施亮星等教授提出深化深度学习与统计过程控制(SPC)融合以应对检测挑战,强调AI不应简单替代传统SPC,需跳出框架重新定义质量问题本质,同时建议企业明确AI定位并前瞻布局数据产业。
针对AI应用场景的适配性突破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刘利平、绍兴文理学院庞继红、天津大学商艳芬与曲亮等教授强调AI应用应紧扣企业实际需求,推动研究与产业实践动态契合,避免技术与场景脱节。以汽车制造为例,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优化生产,有效实现降本增效。专家强调,AI正驱动质量领域变革,传统SPC方法因个体差异面临局限,需融入人工智能技术以提升过程监控能力,进而将新型质量管理方法拓展至健康管理、供应链等更多领域,促进实践创新。
围绕AI技术本身的局限性挑战,北京理工大学张发平、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欧阳林寒、东北大学张翠华、上海海事大学崔庆安、西安交通大学李健与郑州大学杨剑锋教授交流指出,当前AI应用需将机理模型与数据驱动相结合,以提升过程控制的精准性。同时,专家强调AI在中小企业的推广需保障数据质量与模型可解释性,并指出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仍存在瓶颈。
在探讨质量管理的本质与创新方向时,清华大学王凯波、天津大学何曙光、郑州大学王宁、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雒兴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军、南京理工大学汪建均、南昌航空大学冯良清等多位专家强调,AI正在重塑可靠性研究范式,并推动质量管理模式走向融合数据驱动与文化哲学的新阶段。他们指出,当前企业AI应用已领先于高校研究,需加强产学研协同以应对实践挑战,促进理论反哺。同时,专家认为AI不能仅停留在数据处理层面,应结合统计学方法实现更深层次的分析与优化,但其核心仍应服务于质量本源——即通过设计与工艺创新实现真正提升。专家提出,质量管理领域潜力巨大,但需突破认知局限,拓展研究与应用边界。
会议最后,薛丽教授分享了学院团队应用新技术解决质量监控问题的实践,强调从实际问题提炼科学问题的重要性。本次会议通过交流与案例解析,促进了“AI+质量”领域的理论实践结合与协同创新生态构建,为我院学科发展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支撑。


(管理工程学院 图/文:王东翻 编辑:姜旭扬
初审:姜旭扬 复审:孙罗卡 终审:刘儒)